首頁 > 派出機(jī)構(gòu) > 外海街道辦事處 > 政府信息公開 > 政務(wù)動態(tài)
2021年2月9日,,江門市人民政府正式公布第八批市級非物質(zhì)文化遺產(chǎn)代表性項目名錄,其中外海生恭鯉魚手工藝品成功入選,。
截至目前,,外海共有3個非遺代表性項目市級項目3個:外海太虛拳、外海面手工制作技藝,、外海生恭鯉魚手工藝品,。
下面,讓我們一起來認(rèn)識一下入選第八批市級非遺名錄的項目“外海生恭鯉魚手工藝品”吧,!
▲外海生恭鯉魚手工藝品
“生恭鯉魚”,,是外海人用竹片和紅紙按照鯉魚的形態(tài)扎制而成的一種手工藝品。肥壯的鯉魚,,金色的鱗片,,象征著豐收和吉祥,因為“魚”與“余”諧音的關(guān)系,,也寓意年年有余,。每到新年前,大人們就會到集市買一條“生恭鯉魚”回家給孩子,,到了大年初一早上,,孩子們身穿新衣,歡天喜地舞動著手中那條惟妙惟肖的“鯉魚”走家串戶,,每到一戶人家,,孩子們就向主人說祝福的話,然后順著人家的院子,、里外堂屋跑一圈,,一邊跑還要一邊說“恭喜發(fā)財,合家平安,,年年有余”,,之后,主人家就給孩子們一人一封紅包以示答謝,。從大年初一直到年初六的早上,,孩子們都會舉著那條“生恭鯉魚”一家一家地跑。扎“鯉魚”要扎得圓正均勻肚子大,,還要形象美觀和生動,,這需要一絲不茍的精神和耐性,,在材料上還得選擇上好的竹枝和竹篾才能將框架扎得準(zhǔn)確,、結(jié)實。首先削好一根厚約5厘米,,長約70厘米的竹枝作為整條“鯉魚”的支柱,,支柱的上部分承托魚身,,余下的部分是供人拿捏的。然后就是用工刀削出厚度均勻的竹篾,,用來扎成“鯉魚”軀干骨架,、魚頭、魚尾,,扎到每一個部位的交接處時要用韌性較強(qiáng)的麻紙綁扎一番,;再之就要扎魚身和肚子了。魚架子扎好后就是貼魚身了,,先將紅紙剪出魚腮,、魚鰭、魚肚,、魚尾等部位,,把自制的生粉漿糊涂到各個部位上,再涂一些到魚架子上,,從魚的肚子開始提著紅紙小心地一點一點地貼,,再到魚鰭、魚尾,,最后才貼魚腮,、魚嘴。這時,,魚兒的雛形基本出來了,,就把金粉用“火水”(煤油)兌好,再用毛筆蘸一下,,在紅紙上畫出金燦燦的魚鱗,、魚頭、魚尾等花紋,,最后才畫魚眼和鯉魚魚嘴上獨有的魚須,,一條活靈活現(xiàn)的“鯉魚”就出來了!最后將制作好的“鯉魚”晾在一邊,,讓漿糊和金粉自然干透,,再找來一根長1米半的扁擔(dān),在扁擔(dān)的上半部分扎上厚厚的一捆干禾草,,將 “鯉魚”插在上面,,托到集市上去賣。
文章節(jié)選:江門市江海區(qū)文化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