禮樂民眾,習(xí)俗繁雜,。歲時習(xí)俗,、喪葬習(xí)俗、婚嫁習(xí)俗以及其他習(xí)俗,,都多帶迷信色彩,。
一、歲時習(xí)俗
(一)春節(jié),。
農(nóng)歷正月初一是“春節(jié)”,新的一年開始,,俗稱“新年”,。從正月初一到初七“人日”,直延至正月十五,,這段時間,,統(tǒng)稱春節(jié)期間。為了迎接新年,,從農(nóng)歷十二月中旬開始,,家家戶戶都進行清潔大掃除,禮樂人俗稱“打火灰”,,把家居四壁,、房頂?shù)孛孢M行打掃,把家具被帳,、香爐燈盞洗干凈,,以示去舊迎新。人人做新衣,,家家都貼春聯(lián),、年畫。戶戶用一串桔,、一棵大蒜,、一穗扁柏葉、一封“利是”結(jié)在一起,,掛在大門口門楣正中,,叫做“掛門口桔”,,象征吉祥。還在大門口上掛一盞紅色油燈,,稱為“天燈”,,朝晚燃點,象征前程似錦,。家家都買時花,,有水仙花、桃花,、盆桔等,,擺于廳堂,把家居布置一新,。與此同時,,備辦年貨,如雞,、鴨,、鵝、臘味,、浮皮,、筍干、蠔豉,、發(fā)菜,、云耳、糖果,、瓜子,、靚湯料、齋菜(用面粉制作后用花生油炸成),、冬菇,、粉絲、腐竹等,,蓮子,、棗子也少不了。家家戶戶制作“炒米餅”,,用料是炒米粉,、黃糖漿、白砂糖,、元茜,、花生,家境較好的,,有的加豬油,、雞蛋,,有的加豬肉、南乳,、椰絲等,。制作方法是先炒米磨粉備用,打餅時將炒米粉,、黃糖漿混濕,,加上其他配料,用木餅格印餅敲實,,將印好的餅疊在谷圍,、沙缸內(nèi),或放在谷篩上,,再用木炭烘餅一夜(約十二小時),,到干為止,才制作成炒米餅,。有的人家還炸油角,、煎堆等作為新年食品。
舊俗在新年初一,,人們穿新衣服,,小孩收利是,家家燒香點油燈奉神,、供神。禁掃地,、剪指甲,、洗頭、洗衣服等,,不吃桔果,,講吉利話,說些“恭喜發(fā)財,、萬事如意”等吉祥話,,是日早餐素食(吃齋),俗云:“朝齋晚雜,,生意道合”,。
正月初二、初四為“開年”吉日,,一般多在初二,,用雞、生鯉魚,、生菜,、生大蒜拜神,,生鯉寓“富貴生利”,生菜與“生財”諧音,,意為“富貴生財”,。開年日,到外公外婆,、親戚,、朋友家拜年,拜年禮品有雞肶(雞大腿),、濕餅(將糯米炒熟磨成粉,,混糖漿,用木餅格印成,,餅中央放點紅棗或油齋片),、糖果等。到外公外婆家拜年,,定要外公外婆接收雞肶,,以示孝敬長輩。接收拜年禮物后,,要回封利是,。接收拜年濕餅較多的,每個切成四塊或兩塊,,派送給鄰居村民,,以示鄰里和睦。現(xiàn)今多用糖果,、餅干,、生果拜年。
正月初七為人日,,禮樂人俗稱“大眾生日”,。此日要備金銀元寶、臘燭神香,、生果,、雞或鵝參拜菩薩,以求得“緣份”,,此俗流行至今,。
(二)立春。鄉(xiāng)民的習(xí)俗是腌制酸蘿卜,,謂之“腌春”,,進食酸蘿卜后可消災(zāi)消難,保一年平安,。
(三)開丁晚,。
正月十三日為“開丁晚”,。該日求神保佑,以求人丁興旺,。是夜,,禮樂鄉(xiāng)民舊有“偷青偷綠”和“聽響卜”兩種習(xí)俗,今已廢,。“偷青偷綠”從傍晚至深夜,,青年男女三兩相約到附近別人家的菜地偷取少量瓜菜蔥蒜,回家集體煮食,,也偷取別人家過新年掛的“門口桔”,,祈求盡快開枝散葉,人丁興旺,。“聽響卜”多為婦女所為,,相信當(dāng)晚可為某事卜未來。點香奉過神靈,,待夜靜出門,,以在外聽到的第一句話占卜未來吉兇。
(四)社日,。
農(nóng)歷二月初二叫“社日”,,俗稱“土地誕”。該日求神保佑,,以求五谷豐收,。是日小孩到理發(fā)店理發(fā),祈求避溺水,。
(五)清明節(jié),。
清明節(jié)臨近,家家戶戶大門口插柳枝,,謂之“插清明柳”,謂可招引自家祖先,。清明節(jié)當(dāng)日,,家家戶戶用雞、糕點奉神拜祖先,。清明節(jié)起一個月內(nèi),,為掃墓之期,禮樂人俗稱掃墓為“拜山”,。備雞,、燒豬、燒鵝,、白糖糕,、甘蔗,、生果、香燭元寶,、契紙錢,、冥錢幣等祭品前往祖墳祭祀祖先,兼帶鋤頭,、鐮刀,,鏟除墓地雜草,把墓地打掃干凈,。先在墓碑頂及前后左右放置契紙錢,,繼而擺放祭品在墓前,并擺放三杯酒,、三雙筷子進行拜祭,,由老至少,逐一合掌拜祖先,,祈求保佑后人平安,、身體健康、萬事如意,。燒紙錢元寶,,獻酒再行禮,合掌拜祭,,放鞭炮,。吃完甘蔗的皮渣,丟在墓周,,祈求蟲蟻只食甘蔗皮渣,,不傷祖先尸骨。有些同姓同宗的叔伯兄弟組織宗親開豪華大車小車拜祖先,。遠居海外的華僑或港澳同胞,,在外地經(jīng)商、務(wù)工的鄉(xiāng)民都回鄉(xiāng)拜祭祖墳,。因禮樂是平原地區(qū),,無山,墓葬要到新會奇榜,、都會等村的山地,。要買墓地,每塊墓地一千元至六千元,。近年,,人民政府頒令實行火葬,多數(shù)人到新會、江門墓園購墓地埋葬先人骨灰,,每個墓地三千元至幾萬元不等,。
詩云“清明時節(jié)雨紛紛”,意是在清明節(jié)期間,,多有陰雨,。好多時候還會驟冷,去拜山要帶備衣具,,否則會淋雨受冷,。傳說,禮樂有一富人,,穿著短袖名貴皮毛衣服去拜山,,未帶衣具,天上突然黑風(fēng)暗雨,,富人全身濕透,,冷得渾身發(fā)抖,當(dāng)時遇到一個穿著簑衣的窮漢,,富人要求窮漢把簑衣給他擋雨取暖,,并愿將自己名貴的皮毛衣服作交換。“皮草換簑衣”小故事在禮樂流傳至今,。
(六)三月初三,。
農(nóng)歷三月初三,家家都到野外采摘野生植物“雞屎藤”(現(xiàn)今多到市場購買),,用“雞屎藤”葉和粘米樁粉,,做成餅蒸熟,叫“雞屎藤餅”,,用來祭神拜祖,。進食此餅,既可口又解熱毒,。雞屎藤采葉后,,剩下的藤結(jié)成小狗形狀,掛在家門口,,傳說可以驅(qū)邪保平安,。此俗流傳至今。
(七)四月八,。
農(nóng)歷四月初八日,,家家戶戶用野生植物“躉西”葉和粘米磨漿,,做成“躉西”糍,,進食此糍,既可口又解熱毒。
(八)端午節(jié),。
農(nóng)歷五月初五為“端午節(jié)”,。源于紀念屈原投江,民間以粽葉(一種竹葉,,可在市面購買)裹粽子,。農(nóng)歷四月三十日前,家家戶戶包粽子,,用料是:糯米,、豆類,豬肉,、“紅藍葉”放在中心,,粽子煲熟后,紅藍葉周圍的粽體呈晶瑩的鮮紅色,,富裕人家,,加咸蛋黃、燒豬肉,,禮樂人家裹的粽子為扁平長形,,只用糯米,中心放豬肉,、紅藍葉的,,稱齋糍,又叫“玉糍”,,加豆類混和糯米的叫“豆糍”,,如“綠豆糍”、“紅豆糍”,、“眉豆糍”,、“雞子豆糍”等,還有用少量“堿水”混和糯米,,不用其他配料,,中心放一條一寸多長比牙簽粗的蘇木裹的粽子,叫“堿水糍”,,煲熟后,,蘇木周圍的粽體呈晶瑩的深紅色。五月初一用粽子,、齋菜奉神,。五月初五用粽子、齋菜,、鴨蛋等祭品,,用長木盤裝著到河邊點燃香燭、元寶拜祭屈原,把粽子,、齋菜,、鴨蛋掉進河中。傳說魚吃掉河中的粽子,、齋菜,、鴨蛋,就不吃屈原的尸體,。禮樂民眾還舉行龍舟競渡活動以紀念屈原,,稱為“扒節(jié)龍”。
(九)夏至,。
夏至當(dāng)日,,鄉(xiāng)民的習(xí)俗是煲糖粥,用料是多種豆類,、果皮,、糯米,謂夏至食糖粥散暑消災(zāi),。也有一些鄉(xiāng)民聚集吃狗肉,,借用民諺“夏至狗,無地走”以自圓其說,。
(十)乞巧節(jié),。
農(nóng)歷七月初七是“乞巧節(jié)”,相傳為牛郎織女在天上銀河相會的日子,,俗稱“女兒節(jié)”,,七月初七那天,女青年個個在家用針,、彩線,、布做織錦。晚上慕神仙,,每村都在一塊空地擺放幾張枱,、兩張椅,枱上放滿來自各家各戶的花糍(一種用米粉做成的石榴狀空心饃饃),、糖糕,、蕉、柚子或其他水果,。兩椅分別在正中掛花衣,,兩邊貼有對聯(lián):“七月佳期來相會,鵲橋腳下渡銀河”,。點燃香燭,,邀藝人通宵演唱“木魚”,,恭祝牛郎織女相會,場面甚為熱鬧,。此俗至今仍流行,現(xiàn)今女青年做織錦已廢除,。
(十一)盂蘭節(jié),。
農(nóng)歷七月十五日是盂蘭節(jié)。各家各戶做盂蘭節(jié),,簡稱“做節(jié)”,,又叫“燒衣”。先購備好相當(dāng)數(shù)量的“衣紙”(也叫五色紙),,裁成小張,,一張張捲折成一頭封口的筒狀,再選定吉日(多在上半月),,煮好齋菜佳肴,,配備番石榴、龍眼等水果,,拜祀神靈,,在家門前焚燒衣紙,拋撒白飯,、齋菜和番石榴,、龍眼等水果。到了十五,,家家戶戶蒸芋糍拜祭神靈,。
(十二)地藏王誕。
農(nóng)歷七月三十日(月小是二十九日)為地藏王誕,,禮樂鄉(xiāng)民有插路香,、舞蕉龍的習(xí)俗。當(dāng)天傍晚,,家家戶戶沿房前屋后的大小路旁插上一行行點燃的神香,。小孩取蕉葉梗作龍,插上竹竿當(dāng)把手,,蕉葉梗上插上三兩行點燃的神香,,沿大街小巷舞來舞去,叫做“舞蕉龍”,,年紀大點的,,便用整棵的蕉樹做成“蕉龍”,蕉樹頭做成龍頭,,插上龍角,,裝上龍須,、龍眼,其他部分截成幾節(jié),,作為龍身,,樹尾一節(jié)削去葉片作為龍尾,各節(jié)插上竹竿作把手,,并用麻繩連起,,蕉樹上插上點燃的神香,約合幾個人共舞,,每人舞一節(jié),。夜后舞完的蕉龍統(tǒng)統(tǒng)廢棄河中。今鄉(xiāng)民插路香,、舞蕉龍的習(xí)俗漸被廢棄,。
(十三)中秋節(jié)。
農(nóng)歷八月十五日為“中秋節(jié)”,。鄉(xiāng)中酒家餅店,,于一個月前就開始制作月餅出售。親戚朋友于八月十五日前就互相贈送月餅,,中秋佳節(jié)月圓,,家家吃團圓飯。中秋節(jié)上午祭祖先,、家神,。晚上,皓月當(dāng)空,,家家戶戶于庭院,、陽臺擺桌,陳設(shè)月餅,、柚子,、芋頭芋仔、田螺,、糕點,、香蕉及其他水果等物以奉月神。祭畢,,于月下剝柚子皮吃果餅以“賞月”,,此俗沿習(xí)至今。中秋節(jié)前,,舊時有“估豬肉票”的習(xí)俗,,酒樓餅店為做旺月餅生意,在長興街,、中堡大街或新街用竹竿串掛月餅,、布匹,、暖水壺等物品于攤檔前作為獎品,另掛一塊豬肉讓人猜重量,,誰猜中豬肉重量或所猜重量最接近者,,即獲豬肉、月餅,、布匹,、暖水壺等獎品;又有一些豬肉檔掛一塊豬肉讓人猜重量,,以豬肉為獎品,以招徠生意,,此習(xí)俗,,今已廢。
日頭娘,。
農(nóng)歷八月二十五日為“日頭娘”,,家家戶戶在白天以月餅、柚子,、芋頭芋仔,、糕點、香蕉及其他水果等物奉日神,。
(十四)重陽節(jié),。
農(nóng)歷九月初九為“重陽節(jié)”。俗例要“登高”,、“溜紙鷲”,。禮樂人喜歡登新會圭峰山、杜阮叱石山,,尤好圭峰山,。于九月初八晚,有青年男女三五成群,,攜帶帳篷,、食品、電筒到山上露宿,,山上人山人海,,熱鬧非常。九月初九日,,又有男女老少成群結(jié)隊前往登高,。回來時多數(shù)人買個風(fēng)車,,有的用手舉著,,有的插在單車頭,、摩托車頭,祈求轉(zhuǎn)好運,。以前有人喜歡買面手帕抹抹臉然后下山,,意思是消災(zāi)消難(現(xiàn)已廢)。家家戶戶在重陽節(jié)當(dāng)天用雞頸糖,、紅柿拜祭,。當(dāng)天,小孩有“流紙鷲”的習(xí)俗,,就是把風(fēng)箏放高,,燒斷風(fēng)箏線,讓風(fēng)箏飄去,,意思也是消災(zāi)消難,。
(十五)冬至。
禮樂民間素有“冬至大過年”的說法,。冬至那天早上吃湯丸,,糯米粉煎餅,禮樂人叫糯米粉煎餅做“托糍”,,并用湯丸,、“托糍”、大紅柑,、雞等祭祀祖先,。晚上一家人相聚一起吃飯以過冬至。
(十六)祭灶,。
農(nóng)歷十二月二十三日為祭灶日,,又謂之“小年夜”。傳說灶神這天回天堂向玉皇述職,,因此,,家家戶戶用紅桔、炒米融糖,、炒米粉團,、甘蔗、三牲向灶神祭拜,,俗話“炒米融糖果合蔗,,杰臀杰篤拜灶爺”。并用一棵留頭不砍尾的甘蔗放在灶邊作天梯讓灶神步上天堂,。到除夕,,再接灶神回位,小孩爭吃作天梯的甘蔗,,傳說吃了以后可避免肚子疼痛,。
(十七)除夕,。
農(nóng)歷十二月三十日(月小是二十九日)晚,就是“除夕”,,俗稱“年卅晚”,。這天是一年的最后一天,凡外出的家人,,能回家的都回家團聚,。是日換新門神,貼春聯(lián),,祭家神,、拜祖先。晚間,,據(jù)說灶神回到民間,,家家戶戶舉行接灶神之禮。當(dāng)晚各家各戶都一家團聚吃飯,、飲酒,,謂之“團年”,。晚上燈火通明,,人們坐以達旦,謂之“守歲”,,長輩要給小孩“壓歲錢”,。至今多數(shù)是看電視、打撲克牌,、搓麻將等活動,。“團年”為祈求合家平安,“守歲”為求雙親長壽,。到午夜子時,,燃放鞭炮,迎接新一年的到來,。